http://www.youtube.com/watch?v=LbDcINaF7vg&feature=endscreen&NR=1

image.jpg 

當你失去了夢想
親愛的朋友
請你不要失望
當你失去了方向
親愛的朋友
請你不要沮喪
就讓我們停止抱怨和彷徨
一起來沖向未來的希望
只要你用心灌溉
只要你耐心等待
種子就一定會發芽成長

一粒渺小的沙子
可以看見全世界
一點微弱的燭光
在黑暗中發出光芒
一顆希望的種子
可以擁有片森林
我們的嶄新的未來
就即將要出航

播下幸福的种子在别人心田 ~~(分享網路上的小故事)

    一位特别要好的朋友跟我说,他最近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心思,身上觉得没有力量,软软的,什么事情也不想做。我和他围绕着力量和力量的来源谈了许多,自己也由此想了许多。

    一个健康的人和团队需要的是什么力量呢?我想是宁静的力量、正义的力量、团结的力量、追求真理的力量、爱的力量、科学的力量、仁慈语言的力量……这些力量本身就可以使自己充实。只有自己充实了才能做好自己的事,而这些力量也会帮助人们做成事。

    记得去年有一次,我与我的同事去参加一个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对方突然恶语伤人,暴跳如雷,甚至对我的同事进行人身攻击,而我的同事只是安静地坐着,没有以牙还牙地谩骂,也没有离开自己的座位,只是在那里有礼貌地坐着。等到对方发泄结束后,有一阵让对方尴尬的空白,大约只有三五分钟,但当时的感觉好像是过了三五个小时。从对方的眼神、表情中我们看到了他内心的羞愧和不好意思,之后工作和会议又继续进行着。出了会议室,我对我的同事说:“你做得很好,因为你从心底相信正义的力量、仁慈语言的力量胜过恐吓和谩骂的力量。这不是软弱的表现,正是你强大,有力量的表现。”事实上也是如此。

    的确,爱的力量一定会战胜枪炮的力量;诚实品德的力量一定会战胜欺骗的力量;科学和对真理追求的力量也一定会战胜迷信的力量。在我们的生活中,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用正义的力量去战胜邪恶的力量,也只有用正义的力量才能最终战胜邪恶的力量,为什么呢?这背后一定有一个奥秘,总是让那些无耻之徒陷入自己给自己设计的桎梏中。那些心灵纯洁、行为端正的人总是能得到大家的帮助,走进快乐和自由的王国。这也正应了孔子说过的那句话:“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说到力量,我想起许三多。许三多是前一段时间非常流行的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里面的男一号,心地单纯、做事老实,按照通常的观点看,几乎是一个完全没有力量的人。电视剧热播后,许三多这个角色成为社会上的热门人物。《新周刊》为此做了一个专题,叫做《钝感的力量》。我想这个“钝感的力量”,其实是对社会大多数人的拼命竞争、聪明劲十足、急功近利的一种反驳,宣扬的就是傻人有傻福。

    许三多的人品、行为,简单、善良、诚实,还有做事认真踏实,看起来很傻,其实就是没有什么“自我”。在人人都以自我为中心,以复杂化思维方式作为聪明表现的时代,他的“傻乎乎”反倒变成了“可爱”。当人们认为你可爱的时候,你就有福了,因为你有一粒幸福的种子播种在他人的心田了。

    觉得傻乎乎的人可爱,似乎在全世界都是共同的,中国有许三多,美国有阿甘。也许有人认为许三多、阿甘天生就傻,他们的可爱是学不来的。一个聪明人已经聪明了,傻不了。即使傻,也只能装傻,而装傻是一种虚伪。我不提倡装傻,但我认为正常情况下,对某些事情的刺激反应可以稍微慢一点,“迟钝”一点。你要明白,什么事情都一触即发地反应出来,容易犯错。有些人没等别人的话说完,就抢话了,这最容易造成误解,或者触怒对方。你看有些人,瞪着眼睛看你说话,你以为他听进去了,他没有,他在找你说话的间歇来插言,来抢话。他是一个全神贯注寻找发言机会的人,就像一个蹲在路边虎视眈眈准备拦路抢劫的强盗一样。

    自我收敛一些,反应就会慢一点。更重要的是要相信他人是善的。因为人人都在追求幸福与快乐,遵循着建设生活的良好动机。

    “傻”的人没有“聪明劲”,也是没有多少“自我表现”的强烈愿望,他们在默默的行事中体会快乐与幸福。王小波说“沉默的大多数”,有特指这些人的话语权被剥夺的意思,但我很喜欢这个词组透露出来的另外的意味——那就是众多隐秘、务实的人生,真正构成了这个社会最安定坚实的基础。

0900000181d5bc63_ps.jpg 

達爾文於18377月開始秘密地於一系列的紅色筆記本(red notebook)中建構他物種演變(transmutation of species)的想法,於紅色筆記本B18377月~18382月)第36頁,他畫出了一棵演化樹,以分枝系統表現出祖先至後裔的演變,可用以解釋物種間的關係。在物種原始第4章最後的段落,他生動地描述生命之樹(Tree of Life):「綠色冒芽的嫩枝可以表示現生的物種,那些過往的老枝可以表示其源遠流長且不復存在的祖先種。……從這棵樹開始成長,歷經許多巨幹和大枝條枯萎、斷落,這些枯落的大小不等的枝條,可以代表那些沒有現生後代、只留下化石的全目、全科及全屬物種。……這巨大的生命之樹已枯落的枝條堆疊於地層,並以生生不息迷人的分枝構成其樹冠。」

但與他同一時期的德國生物學家海克爾(Ernst Haeckel)以不同的觀點呈現其演化樹,達爾文與海克爾的樹基本上的不同在於,代表現生物種的分枝構成樹冠,並強調斷枝(滅絕的物種),演化發生於全部的分枝上,而非只在主幹的頂端。人非演化的中心,而是與其他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式一樣,為其中的一小分枝而已。演化樹不是停滯在某一狀態,而是動態的過程,這演化樹隨著時間的推演,不斷地改變其樹冠的樣貌。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我們對達爾文演化論的認知。

達爾文的演化論已提出150年,由他的概念啟發,加上演化生物學家不斷運用新的資訊及研究方法,一棵蓬勃的生命之樹正逐步被建構,且方興未艾,當我們愈有能力解讀這樹的細節,將會愈讚嘆生命的複雜及奧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拉麗安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