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慧燈之光”中提及五道十地,說到五道中的“資糧道”和“加行道”是凡夫道... ...想知道五道是哪五道,“資糧道”和“加行道”是什麼意思,修什麼算是在修“資糧道”,什麼是在修“加行道”。
五道: 資糧加行道,見道及修道,圓滿究竟道,五道至圓成。
菩提道燈論,釋五道時說:“下,中二類根器的人,最初學佛之時,先示以佛法之基礎,然後使之啟發
行,願二種菩提心,然後教以精勤集聚福慧二種資糧。如是教示資糧道的教法。這樣努力,漸次契證諸法空性,就能進入加行道『暖』位了。然後證入初歡喜地等見道,修道及究竟道等階次... ...“
資糧道
一個具有(大乘)種性之人,最初發了大菩提心之後,向上師求得口授(修習福慧二行),乃至未得智慧暖相之前,進一階段之善行努力統名為資糧道。在這個階段中,行者之宗教體驗可以分為四個重點:欣樂佛法,增上意樂,實際體悟和心有所得。為什麼叫做資糧道呢?這是因為要使行人成為堪能產生證悟暖相之法器而修福慧資糧,所以叫做資糧道,又與解脫相應,為諸善法根本,故名資糧道。在這個階段中,菩薩致力於十二種法要之修持:即四念住,四正斷和四神足。
四念住是:
身念住-以正念觀察身體。
受念住-以正念觀察六塵六識之感受。
心念住-以正念觀察此心,
法念住-以正念觀察(心所思法)。
這是小資糧道(初階)時,所著重修持之法。
四正斷是:
令已生起之惡法速疾斷除,令尚未生起的惡法或罪業不要生起。令未生起的善業能夠生起,和令已生起之善法增長。
這是中資糧道(中階)時,所著重修持之法。
四神足是: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和觀三摩地。這是大資糧道(後階)所著重之修法。
加行道
加行道是在資糧道究竟以後之進一步階段。此時能證悟四聖諦法及其隨順決擇之四支分。此中有四位:即暖,頂,忍,世等一法等位。為什麼名為加行道(或相合道)呢?那是因為此階段之行人能契合真諦之證悟的緣故(或鄰近真正見道位之前階之故),所以叫做加行道(或相合道) 。在暖位和頂位之時,會具足
五根:即信根,精進根,正念根,三昧根,智慧根。在忍位和世第一法位時,則會具足五力:即信力,精進力,正念力,三昧力和智慧力。
見道
見道者,是在“世第一法”位之後,以止中修觀四聖諦,因而生起同等之勝觀,如觀苦諦時,生起(對現世之滿足)知苦法之忍相,對苦之事實知其為“真法”之智慧,對苦諦引生進一步之推廣了解(知色界,無色界亦是苦相)之智慧,對此苦諦認知其確為真實之認知。每一聖諦皆有四種觀察,故總其為十六種心剎
那之覺智和順忍。
為什麼叫做“見道”呢?昔所未見之聖諦,如今已見故名見道。在此位時具有七覺支:正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樂覺支,輕安覺支(或清淨覺支),三昧覺支和平等覺支。
修道
修道位是指在見道位以後,迸而獲取之各階位。此又可分為世間(修)道和出世間(修)道兩種。初項,世間修道者(是指往於此位之菩薩,仍舊修習)與世間共之色界初,二,三,四禪和無色界之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和非想非非想處等四定,需要修習這些禪定的作用有三:
(一)降伏修道位所斷舍之諸煩惱故。
(二)成就四無量心等殊勝功德故。
(三)為出世道(之修行)作基依故。
出世間修道:這是指緣於二種智慧之隨順修習止觀法。見道時,四諦中之每一諦皆各有忍法和智法四種合成,四四一十六位,其中八位屬於忍法,中八種屬於智法,為修道位所屬,計四禪定,無色界之(初,二,三)定及四無量心等,依彼而修習之止觀也。若為契悟法性而修觀者,則屬於法智,若為證入智慧而修
觀,則為悟智。非想非非想處定之識蒙昧不明,所以屬世間定攝(不能用於修道)。何以故名為修道?於見道時之真如悟境數數修觀(使增上廣大),故名修道。此階段具足八聖道分: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究竟道
究竟道者即是金剛喻定(或喻如金剛三昧)確知以後,無复再生(於輪迴),或知無生之自性。金剛喻定者即是超過修道位之最後階段,為相合道及障礙道之總集也。此三昧無有任何障礙,堅實,穩固,一味,遍滿,喻似金剛,故名金剛三昧。無有障礙者,世間各種違緣不能動也;堅實者一切諸有不能壞也;穩固者,諸妄念不能動也;一味者,其相一味也;遍滿者,緣觀一切所知法之總相真如也。得此三昧後,以證悟四諦之勝智抉知,從此無复投生於輪迴,煩惱集諦之因已斷盡故。知無生者,以證悟四諦之勝智緣觀苦果已盡,無复再生苦果故。或簡曰,因已消盡,無复再生果故。此究竟位具足無學位之十法:即:無學正見... ...乃至無學三昧等(八種無學正道,以及無學解脫及無學正智)(合共為十)此十種無學法者皆屬五種無漏蘊法所攝。(例如,無學)正語,正業,正命三者屬戒蘊攝(無學)正念,正定屬定蘊攝; (無學)正見,正思惟,正精進,屬慧蘊攝;正解脫屬解脫蘊攝;正知及解脫智則屬一見蘊攝也。
十地:
菩薩因地中,已現證法性的,有十地,也叫十住地。初住地,名為'極喜地',也譯作歡喜地。地是能生功德的意思;現證法性的,依法性能生種種無漏功德(所以也叫法界),如依地而生草木珍寶一樣。初地,是菩薩入見道的位次,現證法性。菩提心與法性相應,名勝義菩提心。分證了無上菩提,所以也可稱為(分證)成佛了。那時,歡喜已極,如初得定的,也歡樂踴躍一樣。菩薩初證聖性,得到了從來未有的出世心,嚐到了從來未有的離系樂,觀察如來所有的一切功德,自己都有分,能得能成,所以得到無比的歡喜。由於通達法空性,也不再有'不活畏,死畏,惡道畏,大眾威德畏,惡名畏'了。進入初地的,名為'生諸如來家'。如來是一切佛,菩薩以智度為母,方便為父,分證了佛法身。從此能荷擔佛的家業,紹隆佛種不斷,真是佛子,所以說生如來家。凡是證法性的,就能斷煩惱。初地菩薩所斷的,是見道所斷的一切煩惱障,扼要的說︰'斷除三種結'──身見,戒禁取,疑。中觀者說︰我執法執,都是煩惱障,是大小二乘所共斷的。差別是︰聲聞直觀無我無我所,斷惑證真,不一定深觀法空,所以不能斷除習氣──所知障。而菩薩是︰初學就勝解法空性,深細抉擇,後觀無我無我所而證入法空性,所以也斷三結,而且能漸斷習氣,習氣淨盡就成佛了。約所修的菩薩行來說,當然是自利利他,廣修六度,四攝,無邊法門。但經中約特勝的意思說,初地菩薩的布施功德最為殊勝,也稱為布施波羅蜜多圓滿,初地菩薩是沒有一樣不能舍的。........ 待續....
第一歡喜地--甚深難知廣明智慧地:又作最勝甚深難識毘富羅光明智作地,斷除細習氣,於諸法得自在。
第二無垢地--清淨身分威嚴不思議明德地:又作無垢身威莊嚴不思議光明作地,能自轉正法輪而開顯深義。
第三發光地--善明月幢寶相海藏地:又稱作妙光明月幢寶幟海藏地,能自在開說三乘差別之法。
第四焰慧地--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又作淨妙金光功德神通智作地,能自在說八萬法以降伏四魔(五蘊魔、煩惱魔、死魔、天子魔)。
第五極難勝地--火輪威藏明德地:又作光明味場威藏照作地,能自在摧伏邪法惡行。
第六現前地--虛空內清淨無垢燄光開相地:又作空中勝淨無垢持炬開敷作地,能自在示現六神通以顯示無常事。
第七遠行地--廣勝法界藏明界地:又作勝廣法界藏光明起地,能自在為諸菩薩顯示菩提。
第八不動地--最淨普覺智藏能淨無垢遍無礙智通地:又作最勝妙淨佛智藏光明遍照清淨諸障智通地,能自在為諸菩薩授記別。
第九善慧地--無邊億莊嚴迴向能照明地:又作無邊莊嚴俱胝願毘盧遮那光作地,能自在為諸菩薩示現善方便。
第十法雲地--毘盧遮那智海藏地:又作智海陪毘盧遮那地,能自在為諸菩薩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