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成長的九個階段


肯•威爾伯認爲:人類的成長和發展必須通過壹連串的階段和次第,從發展最低的和最不能統合的到發展最高的和最能統合的。這裏起碼有幾十種不同的次第和種類,他選出了其中最重要的九種,將之稱爲“意識的基本結構”。 意識的基本結構就是覺知的積木,譬如感覺、意象、沖動、概念等等,它們是從長青哲學的“偉大的存在之鏈”:物質、肉體、心智、靈魂和靈性發展出來的分類法。

 

第壹層爲感官生理構造階段。其中包括肉體的物質成分加上感覺和認知,這就是皮亞傑所稱的知覺動作的本能階段;奧羅賓多所謂的生理—知覺階段;吠檀多(Vedanta)哲學所說的肉身。

 

第二層爲幻影—情緒階段:這是情緒和性欲發展的階段。這個階段開始知覺到沖動、欲力、生命力、生物能和氣,再加上首次出現的心智形態,也就是意象——阿瑞提(Arieti)稱之爲“幻影階段”(Phantasmic level),大約七個月大的嬰兒開始出現這些意象。

 

第三層爲表象思維階段,也就是皮亞傑所稱的前運思維:其中包括了各種符號(symbols)。2歲到4歲出現各種象征,4歲到7歲出現各種概念。

 

第四層爲具體規則-角色取代階段。7至11歲的年齡開始發展具體規則的心智能力,心智在感官經驗上具體地運作。這是第壹個出現由規則來掌握思維的意識狀態,譬如數學的乘法或除法。這也是第壹個以別人的角度或以不同的觀點來思考的階段。這是壹個非常重要的階段,皮亞傑稱之爲具象運思階段,因爲它是以非常具體的語文來進行複雜的思維。在這個階段的心智會認爲神話都是很具體和真實的。

 

第五層爲形式反思階段,這個階段的心智不但可以思考,還可以反觀自己的思想。他有高度的內省力,有能力做假設性的推論,或者嘗試做各種提議。皮亞傑稱之爲形式運思,出現在青春期。自我意識和狂放的理想主義都是被形式運思助長的。奧羅賓多稱之爲“推理的心”(reasoning mind),吠檀多哲學稱之爲心意身。

 

第六層爲存在或統觀—邏輯的階段。這個階段的邏輯是統合的、含納的、網羅的和聯結的,奧羅賓多稱之爲“高等心智”,佛家稱之爲末那識。它是非常具有統合力的意識結構,能把身心統合到壹個更高的秩序,威爾伯稱之爲“人首馬身”(centaur)——象征著身心的統合。

 

第七層爲通靈階段。但這不意味通靈的能力,雖然這個階段很可能會出現這些能力。基本上指的是超個人的靈性或內觀的能力開始發展,奧羅賓多稱之爲“明心”(illumined mind)。

 

第八層爲微細光明階段。在這個階段會出現光明、神聖或神的形象,藏密稱爲本尊,印度教稱爲觀想本尊(不要和集體意識中第三和第四階段的神話形象混淆了)。這個階段會出現個人化的神、真正超個人的原型和更高的自我形象。奧羅賓多稱之爲“智慧心”(intuitive mind),吠檀多哲學稱之爲意識身,佛家稱之爲阿賴耶識。

 

第九層爲自性、大精神或無相的本體階段、奧羅賓多稱之爲“超越的心” (overmind),吠檀多哲學稱爲大樂身。

 

最後,絕對境界或絕對精神。它不是這九層中的任何壹層,而是所有意識層的背景,奧羅賓多稱這個背景爲“至上的心”(supermind),佛家稱之爲清淨識,吠檀多哲學稱之爲“turiya”。

每壹個階段的自我發展,有時可以很好,有時也可以很糟。如果壹切都很順利,那麽自我就能正常發展,並晉升到下壹個階段,但如果某個階段的發展壹直很糟,各種病症就會衍生出來。至于是什麽類型的神經官能症,必須看問題發生在哪個階段和次第了。

換句話說,每壹個發展的階段或次第,自我都會面臨壹些難題;自我如何克服這些難題,可以決定它的結果是更健康還是更混亂。在發展的每壹個階段中,自我首先會認同它所處的階段,接著它必須通過那個階段的考驗,不管是學習上廁所或學習語言。但爲了進入下壹個階段的發展,自我必須擺脫前壹個階段或不再認同它,這樣才有空間晉升到更高的階段。換句話說,它必須能區分高低,認同那個更高的階段,然後整合這兩者。

 

這個區分和整合的工作,就是所謂的演化點(fulcrum)——指的是壹個主要的轉捩點或發展中重要的壹步。壹共有九個主要的演化點或轉捩點,對應于意識發展的九個主要的次第或階段。如果某個演化點壹直出問題,妳就會有屬于那個階段的病症:人格演化的階段性病症,其中有精神病、神經官能症、存在危機等等。多年來對治這些病症不同的方法壹直在發展,每壹個特殊的問題都有最好的或比較妥當的治療方法。

意識的第壹層是物質的,第二層是生理的,第三、四、五層是心智的。第六層是身心的統合,也就是威爾伯所說的“人首馬身”(centaur):象征著身心的統合。第七、八層是靈魂的層次,第九層是絕對的大精神。

在意識成長的九個階段中,自我都要面對各種不同的功課。

嬰兒從第壹階段開始發展,這個階段基本上是屬于物質或生理的;第二個階段是屬于情緒的,但仍非常粗糙、未開化,他的心智沒有象征、概念和原則的能力,最主要的是,他根本無法區分自己和照顧他的人,還有外在的物質世界。因此這個階段的知覺是無二元對立性的,海洋狀的或原形質的。

有許多理論家追隨榮格的理念,認爲這個海洋狀的或無區分的狀態,就是壹種神秘境界。因爲這裏的主體、客體是合壹的,而神秘體驗論最後要達到的也就是這種合壹的狀態。

威爾伯認爲真相不是如此,嬰兒的融合狀態並不是主客合壹,而是尚未分裂。合壹是將兩個分開的東西往更高的地方整合,嬰兒的融合狀態中,根本沒有兩個分開的東西,而是壹種混沌的狀態。妳不可能統合壹個未分裂的狀態。而重視神秘體驗者卻能充分覺察主體與客體的差別,此外他們還覺察到那個更大的背景。 神秘的合壹境界是存在所有層面的統合,包括肉體的、生物的、心智的和靈性的。然而嬰兒融合狀態所認同的只有肉體或知覺動作的本能,如同皮亞傑所說:“這個階段的自我只是爲了物質的理由而存在。”

即使我們假定嬰兒的融合狀態是主客合壹的境界,我們仍然得考慮到,這裏所指的主體只是壹個具有知覺動作本能的主體,它和外在的世界尚未産生區分。這個主體還沒有整合所有的層面和所有更高的世界結合。它和神秘境界剛好相反。嬰兒的融合狀態是我們從高等層次和高等世界分裂出來的最疏離的階段。

這也是爲什麽基督教的神秘體驗論認爲妳生下來就帶著原罪或與神分離了,這並不是說妳生下來之後做了什麽錯事才有罪,而是妳與生俱來就有了。妳只能透過成長和演化,從物質、心智到靈性,才能解決這個原罪。嬰兒物化的融合狀態是成長的最低點,而不是終極的神秘境界。

早期的發展稱爲前個人階段,在這個階段裏,個人的自我感還沒有出現。中期的發展稱爲個人或私我的階段,最高的階段則屬于超個人的或超私我的。

人們似乎混淆了前個人(pre)和超個人(trans)的階段,它們表面上看起來很像,若把嬰兒前個人的融合狀態與超個人的神秘狀態畫上等號,就會有兩種不同的反應。妳可能會把嬰兒融合狀態提升到它並不俱足的神秘境界,或者全盤否定真正的神秘體驗論,聲稱那只是退化到嬰兒自戀期和海洋式的非二元狀態。榮格和他的浪漫主義運動,便是屬于第壹種類型。他們把前私我的、前理性的狀態,提升到超私我的和超理性的榮光中,因此他們是“提升派”。弗洛伊德和他的追隨者剛好相反,他們把所有的超理性、超私我的神秘境界貶低爲前理性及前私我的嬰兒狀態,因此他們是“貶低派”。這兩個陣營對了壹半也錯了壹半,他們都無法區分“前個人”和“超個人”。真正的神秘體驗論確實是存在的,這個境界和嬰兒期壹點關系都沒有。把兩者混淆在壹起,就等于混淆了學齡前和研究院的階段,這樣的態度真是近乎瘋狂,他們把事情完全弄混了。

嬰兒基本上是處于感官認知的階段,這個階段非常原始,如果發生了問題,任何阻礙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如果壹個嬰兒無法區分他自己和外在的環境,那麽他的私我界限就會向外擴散、滲透,他將無法區分他自己的身體和外面的壹張椅子。這是壹種內外模糊、夢醒不分的狀態,這個狀態當然是非二元的,也是精神病的明顯征兆,它會嚴重地影響第壹個階段的存在,發展出嚴重的病症。如果在嬰兒期受到這樣的阻礙,就會導致自閉症和共生的心理病症,假設這樣的情況持續到成年,便會助長抑郁性的精神病和成年人的精神分裂症。不幸的是,這個階段所形成的病症只能用藥物和監護的方式來治療。威爾伯稱之爲“生理—鎮定的治療形式”(physiological/pacification)。


從1至3歲會進入情緒—幻想的階段。自我必須區分自己和外在的物質世界,並認同自己的生物性的有感生命體,然後以知覺來統合外在的物質世界。換句話說,自我必須打破沒有疆界的存在感,不再認同物質的自我和物質的世界,並建立壹個更高的存在感,也就是認知到身體是獨立于這個世界的存有。這是第二個演化點,瑪格麗特•馬勒(Margaret Mahler)稱之爲“分離—個人化”(separation-individuation)的演化階段,肉身的自我必須和母親以及外在世界分離,並且建立自我感。

如果這個階段發生了問題,那麽自我的界限感就會模糊、混淆。外在世界似乎會造成自我情緒上的水災,自我會變得非常不穩定,這就是所謂的“邊緣症”(borderline)。用“邊緣”二字是因爲它剛好介于前壹個階段的精神病和下個階段的神經官能症之間,和這個有關的是比較原始的自戀型人格異常,因爲自我無法全然區分自己和外在世界,因此把外在世界當成自己的牡蛎殼,其他人只是自己的延伸罷了。它是完全自我中心的,因爲它認爲外境和自己是同壹個東西。
這樣的病在以前是無法治療的,因爲太原始了,但近年來馬勒、科哈特(Kohut)、肯伯格(Kemberg)以及其他的研究者發展出壹系列的治療方法,他們稱之爲“結構建立技術”(structure-building techniques),成效十分顯著。因爲邊緣型的人格異常主要問題在于私我的界限感不確定,結構建立技術就是要幫助他們樹立清楚的界限感。他們會幫助病人區分自己和別人,他們可能會向病人解說,那些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並不壹定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譬如不贊同妳的母親,不代表妳會死。

我們必須注意,療治這些“邊緣症”的心理治療方法,並不會企圖去挖掘無意識裏的東西,因爲那是屬于下壹個階段的方法。以“邊緣症”的情況來看,問題不是出在情緒或驅力所産生的壓力,真正的問題是沒有建立堅實的私我界限感。因爲沒有壓抑,所以沒有無意識裏的動力,也就沒有什麽東西可以挖掘。事實上,“結構建立技術”就是把病人提升到下壹個會造成壓抑的層次。在目前的這個層次,自我還沒有強壯到有能力壓抑任何東西。


自我壓抑是發生在第三個階段也就是表象思維的階段。這個階段是在2歲左右出現的,壹直到7歲左右爲止。這個階段會出現各種符號、概念和語言,因此孩子會把自己的存在感從以肉體爲基礎轉向心智的、充滿自我感的狀態。他不再是被感覺和各種沖動掌控的肉身,他或她開始有名字、身份感以及透過時間發展出的希望和期望。語言是壹種具有時間感的工具:透過語言,孩子可以回想昨日,夢想未來。于是他們開始懂得後悔過去、産生罪惡感、擔憂未來和焦慮。

如果這個階段出現的焦慮過于強大,自我就會壓抑那些造成焦慮的念頭或情緒,這些被壓抑的念頭和情緒,尤其是性欲、攻擊性和權力欲,便構成了無意識中被壓抑的動力,榮格稱之爲“陰影”。如果陰影變得過于沈重,就會爆發成壹連串痛苦的病症:精神神經病或簡稱神經官能症。

 

第三個階段出現的是心智、自我感、語言能力,並學習區分自己和肉身。但如果“區分”(differentiation)得太嚴重,其結果就是“解離”(dissociation)和壓抑。這個私我無法轉化肉體,便排除肉體,與之疏離。這意味著這個肉體的欲望被壓抑成了陰影,于是形成神經質的沖突。

治療神經官能症意味著和陰影部分接觸以及重新加以整合,這些治療的方法被稱爲“揭露技術”(uncovering techniques),因爲它們企圖揭開陰影的部分,使問題浮現出來,然後整合。要達到這壹點,必須把那些被壓抑的障礙加以放松、提升,這些障礙是被語言制造出來,被焦慮和罪惡感所支撐的。舉例而言,我們可能鼓勵病人說出心中浮現的任何壹句話,不管技術是什麽,目的是要和陰影面建立友誼,並重新承認它的存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拉麗安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