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云:“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日:(道)。”,由內而往外發自然之「道」,上觀天文下察地理,同時也密切注意環境、氣候、人文、萬象的變化,因此、發展出來一套完整的「自然之道」。
(哇!大鬍子) 2500多年前,孔子在洛陽見了一個像龍一樣的人物
孔子曰:「朝聞道,夕可死矣」,可見「道」之珍貴、稀世!而聞道難,難甚于登天。 孔子曾經去向老子請教《禮》方面的學問,先派了他的學生子貢去拜見。 子貢見到老子後,老子對子貢說:「你的老師叫孔丘,他如果跟隨我三年,然後我才能教他。 」
孔子見了老子,老子對孔子說: 「善於經商的人雖然富有,但卻像什麼也不擁有;德高的君子往往像個愚笨的人一樣毫不外露。 你應該儘快去掉你的驕氣和過多的欲望,因為這些東西對你沒有一點好處。 」
老子問孔子讀什麼書,孔子說在讀《周易》,並說聖人都讀這本書。 老子說:「聖人讀它可以,你為什麼要讀它呢?這本書的精髓是什麼?」 孔子說:「精髓是宣揚仁義的。 」
老子說:「所謂仁義,是一種白白惑亂人心的東西,就像夜裡咬得人不能睡覺的蚊蟲一樣,只能給人們增加混亂和煩惱罷了。 你看,那鴻鵠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烏鴉也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
天自來高,地自來厚,日月自來就放射光芒,星辰自來就是排到有序,草木生來就有區別。 你如果修道,就順從自然存在的規律,自然就能夠得道。 宣揚那些仁義之類的有什麼用呢,那不和敲著鼓去尋找丟失的羊一樣可笑嗎?你是在破壞自然規律,敗壞人的天性啊!」
老子又問孔子,「你已經得道了吧?」 孔子說:「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沒有得到啊。 」 老子說:「如果道是一種有形的東西可以拿來獻人,那人們會爭著拿它獻給君王。 如果道可以送人,人們就會拿它送給親人。 如果道可以說得清楚,人們都會把它告訴自己的兄弟。 如果道可以傳給別人,那人們都會爭著傳給自己的子女了。 然而上面說的那些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一個人心裡沒有正確的對道的認識,那道就絕不會來到他心中的。 」
孔子說,「我研究《詩經》、《書經》、《周禮》、《周樂》、《易經》、《春秋》,講說先王治國之道,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我以此謁見了七十多個國君,但都不採用我的主張。 看來人們是太難說服了!」
老子說,「你那‘六藝’全都是先王時代的陳舊曆史,你說那些又有什麼用呢?你現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陳舊的東西。 就像是人的鞋子留下的印,腳印和腳印,還能有什麼不同嗎?」
告辭之時,老子欲贈孔子一言:「我聽說富貴的人都是用財物送人,品德高尚的人則用言辭贈人。我不是富貴之人,無物為贈,只能假當品德高尚之人,用言辭來為你送行。我想說的是:『聰明深察的人常常受到死亡的威脅,那是因為他喜歡議論別人的緣故; 博學善辯識見廣大的人常遭困厄危及自身,那是因為他好揭發別人罪惡的緣故。做子女的忘掉自己而心想父母,做臣下的要忘掉自己而心存君主。』」
孔子從老子那兒回來,三天沒有說話。 子貢很奇怪的問是怎麼回事,孔子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跑者可用網對付,游者可以用釣絲對付,飛者可以用弓箭對付。至於龍我卻無法了解,它乘風駕雲直上青天。我今天見的這位老子,大約就是像龍一樣的人物了。」